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2024年前三季度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达31.8%,可见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影响巨大。我国的新型工业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果,截至目前,我国累计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成万余家省级智能工厂,5G与工业互联网进一步深度融合,“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1.5万个。
但是,新型工业化并非一蹴而就,当前国际、国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增加,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凸显。同世界工业强国相比,我国工业行业科技水平差距仍较大,科技创新能力和制造业基础能力还不强,整体技术水平先进性和产业安全性有待提高。工业的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如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高端工业软件等),欧美日系仍占据着主导地位,我国中高端数控机床进口设备超过85%,大量产线的“工业大脑”被国外厂商垄断,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仍面临较大风险,“卡脖子”问题仍较突出。工业行业门类众多,垂直行业相对独立且分散,应用需求呈现碎片化、个性化等特征,5G由生产外围向生产核心环节拓展仍显不足。同时,5G及信息网络逐渐承载了大量数据和工业APP,导致传统工业企业网络安全边界不断扩大,网络威胁从外网向工业内网延伸,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新型工业化既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也是数实融合在工业领域的集中体现。实现新型工业化需要久久为功,着力于科技创新,利用“5G+工业互联网”,聚合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创新技术,通过在场景中的实践与应用,推动数实融合发展,促进我国工业行业数智化水平整体提升。
一是持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不断提升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通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芯片、操作系统等高端产业,以及工业软件等高端产品的重大突破。加强产学研协同,鼓励央企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联合开发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制造业全过程各环节的核心工业软件。
推进人工智能发展,特别是关注大模型技术,升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工业理解计算、代码生成、设备智能运维等服务,大幅提升工艺优化、产品质检、生产服务、计划调度等场景的智能化水平,打造产业大脑、工业元宇宙等信息服务,促进大规模定制化生产等未来工业场景成熟落地,提高制造效率,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二是持续丰富5G应用场景,推动工业企业“智改数转”。推动企业内外网升级改造,加快人机料法环互联、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互联,实现“全流程、全场景、全要素”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进一步推动5G全连接工厂建设,为工业企业解决网络互通、资源共享、IT/OT深度融合等相关问题,突破企业生产的单一场景应用,形成统一的建设方案模板,实现“5G+工业互联网”在工业企业内深度融合应用。推动供应链上下游互联互通,协调解决行业标准、技术推广、应用场景等问题,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技术和应用标准。以平台汇聚面向各种场景的工业应用,大力推动中小企业“智改数转”,解决中小企业“不能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问题,提升我国工业企业整体数智化水平。
三是加强产业集群建设,持续发挥政府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的推动作用。针对工业产业链中的短板,不断进行补链、扩链、强链,推动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兼并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各地政府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增强产业链集成效应,实现产业集群化、融合化发展,更好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优化专业分工与产业协作,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集聚地。此外,要构建自主可控、运转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发挥链长单位的市场影响力,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在资本、产业等方面的联动沟通,提升本土产业链活力。同时,要构建更加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风险识别、预警等监控体系,提升风险应对能力。
四是完善工业数据安全体系,加速工业领域安全产品落地。制定工业领域数据安全建设标准规范,形成“中央—地区—行业”全国治理格局,建设“评估—报备—认证”行业数据保护工作机制,从而保障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加速工业领域数据安全产品和工具的研发落地,联合高校、安全企业等研发资源,基于一体化全程可信理念,结合工业领域的数据安全实际,联合攻关轻量化安全产品和工具,加快推动技术成果的转化。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实现新型工业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任务。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要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部署,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提升工业核心技术的自主权、提升产业发展的安全度,以科技创新全面促进新型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