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本站站务 > 活动专区

关于孩子心理创伤的深入信息

时间:2024-12-07 14:30:43  来源:  作者:
创伤,这一心理现象,往往源于个体在面对攻击或遗弃等极端情境时,其“战或逃”的本能反应被异常激活,且这种强烈的生理与心理应激状态在威胁源消失后仍难以平复。当这种

创伤,这一心理现象,往往源于个体在面对攻击或遗弃等极端情境时,其“战或逃”的本能反应被异常激活,且这种强烈的生理与心理应激状态在威胁源消失后仍难以平复。当这种应激反应超出了正常恢复的范围,便会在个体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创伤印记。此时,受害者仿佛被囚禁在一种持续的肾上腺素激增状态之中,交感神经系统如同被无形的锁链紧紧束缚在“开启”的档位,而与之对应的副交感神经系统——那本应引导我们进入放松与恢复状态的机制,却难以被有效激活,导致个体长期处于紧张与不安之中。


以校园霸凌为例,这是创伤形成的一个典型场景。当一个孩子在学校中遭受霸凌者的无情攻击与伤害,他的身心会迅速进入一种高度警觉的状态,恐惧如影随形,仿佛每一次转身都可能迎来新的威胁。这种状态并不会随着放学铃声的响起或逃离现场的那一刻而立即消散,反而可能成为一种长期的心理负担。唯有当外界介入,比如学校、家庭或社会机构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孩子不再面临同样的危险,他才有可能逐渐放松那根紧绷的神经,让过度活跃的交感神经系统得以喘息。


在这一过程中,家庭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一个孩子在过去的生活经验中,学会了在受伤、害怕或陷入困境时,至少可以从父母那里获得一份依靠与帮助,那么他更有可能鼓起勇气,向父母吐露心声。在父母温暖的怀抱中,孩子可以通过倾诉、哭泣或是表达愤怒的方式,来释放内心的压抑与痛苦,同时也是对自己暂时失去的安全感进行一种仪式化的哀悼。这种哀悼过程,不仅是情感上的宣泄,更是心灵重建的重要一环,它将在第十一章中得到更为详尽的探讨。


如果父母能够积极行动起来,不仅倾听孩子的遭遇,还能勇敢地站出来,向学校或相关部门举报霸凌行为,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那么这样的支持与保护,将成为孩子走出创伤阴影、重拾生活信心的强大动力。在这样的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孩子往往能够更快地走出心理阴霾,重新拥抱阳光与希望。

作者:

创建日期:

2024-12-07 14:30:43

版权声明:

本文章采用CC BY-NC-SA 4.0进行许可!